郭春林评《朝花夕拾》 | 一个人的“民国建国史”
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文艺理论与批评 Author 文艺理论与批评
编者按
今日保马推送的文章是郭春林老师的文章《一个人的“民国建国史”——以<朝花夕拾>为中心》。
郭春林老师以常常被视为鲁迅个人回忆散文的《朝花夕拾》为研究对象和线索展开探究。从《朝花夕拾》的书名出发,逐篇细读了《朝花夕拾》所收录的文本,并在此基础上探查这些文本与鲁迅写作《朝花夕拾》时所处历史语境或隐或显的复杂勾连,揭示了鲁迅为什么以及如何在《朝花夕拾》中书写“民国建国史”。以其细致的研究为基础郭老师指出,写作《朝花夕拾》是鲁迅在二十年代中期对民国危机所做思考的产物,是鲁迅对“革命后第二天”问题的应对,是鲁迅的第二次文学觉醒,是鲁迅用文学行革命。
本文原载于《文艺理论与批评》2022年第5期,感谢郭春林老师对保马的大力支持。
一、题解
二、民国的危机与鲁迅的应对
鲁迅手绘老菜子三种
三、辛亥前史的经历者与见证者
四、三个辛亥革命
藤野先生与鲁迅
结语
本文注释:
1 本文将“辛亥革命”及“中华民国”的建立视为巴迪欧意义上的一个“事件”,而非一般现代史意义上的历史事实,更不是“现代性”等普遍性话语中的意涵。巴迪欧说:“除非与一个历史性情势有关,否则没有事件,即便历史性情势并不是必然产生事件。”因此,“辛亥革命”和“中华民国”就不能被看成一般的历史事实,而是自晚清以来诸“情势”积蓄的一个必然结果,一个对现代中国产生重要影响的“事件”。阿兰·巴迪欧:《存在与事件》,蓝江译,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,第223页。
2 鲁迅:《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》,《鲁迅全集》第6卷,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,第576—577页。
3 鲁迅:《看镜有感》,《鲁迅全集》第1卷,第208—209页。
4 如在《热风·随感录五十四》(1919年3月)、《集外集拾遗补编·“生降死不降”》(1921年5月)中均有类似表述。
5 鲁迅:《忽然想到》,《鲁迅全集》第3卷,第16—17页。
6 直到1928年,反对孙中山国共合作的国民党元老冯自由撰写的上下两编《中华民国开国前革命史》才相继面世。
7 陈思和:《作为“整本书”的〈朝花夕拾〉隐含的两个问题—关于教育成长主题和典型化》,《杭州师范大学学报》2021年第1期。
8 如宋剑华的《无地彷徨与精神还乡:〈朝花夕拾〉的重新解读》(《鲁迅研究月刊》2014年第2期)。类似阐述包括杨剑龙《“从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”—论鲁迅的〈朝花夕拾〉》(《鲁迅研究月刊》2001年第4期)、王晓初《“思乡的蛊惑”:〈朝花夕拾〉及其他—论鲁迅的“第二次绝望”与思想的发展》(《学术月刊》2008年12月号)、李怡《〈朝花夕拾〉:鲁迅的“休息”与“沟通”》(《首都师范大学学报》2009年第1期)。
9 “预留题名”的说法源自黄子平,参见黄子平:《“灰阑”中的叙述》,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,第109页。就“旧事重提”改为“朝花夕拾”,参见拙作《不是为回忆而回忆—从〈旧事重提〉到〈朝花夕拾〉》(待刊)。
10 鲁迅:《战士和苍蝇》,《鲁迅全集》第3卷,第40页。
11 鲁迅:《中山先生逝世后一周年》,《鲁迅全集》第7卷,第305—306页。
12 参见仲济强:《共和危机的文学应对:孙中山北上与鲁迅杂感文书写实践》,《西南民族大学学报》2020年第6期。“共和的危机”是汉娜·阿伦特的一个概念,主要用以分析美国式共和制度在危机时刻,也包括对1960年代中期在欧美涌现的大规模学生运动的应对方式,“旨在捍卫共和”。参见汉娜·阿伦特:《共和的危机》,郑辟瑞译,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。
13 孙中山:《在上海招待新闻记者的演说》,《孙中山全集》第11卷,中华书局1986年版,第331页。
14 鲁迅:《忽然想到·七》,《鲁迅全集》第3卷,第63页。
15 鲁迅:《文化偏至论》,《鲁迅全集》第1卷,第46页。
16 鲁迅:《破恶声论》,《鲁迅全集》第8卷,第34—35页。
17 鲁迅:《狗·猫·鼠》,《鲁迅全集》第2卷,第238—246页。
18 靳丛林、李明晖等:《日本鲁迅研究史论》,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版,第137页。
19 鲁迅:《阿长与〈山海经〉》,《鲁迅全集》第2卷,第252页。
20 参见周楷棋:《旧日的幽灵—论鲁迅的“太平天国”书写》,《海南师范大学学报》2020年第3期。
21 参见吴俊:《〈朝花夕拾〉:文学的个人史(之二)—〈朝花夕拾〉分篇解读(上)》,《写作》2021年第3期。吴文在系列文章的第一篇从整体上勾连了《朝花夕拾》的写作语境,参见《〈朝花夕拾〉:文学的个人史(之一)—以〈小引〉〈后记〉为中心及延伸考察》,《写作》2021年第2期。
22 鲁迅:《无花的蔷薇之二》,《鲁迅全集》第3卷,第280页。
23 章士钊:《读〈革命军〉》,李妙根编选:《为政尚异论—章士钊文选》,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版,第2页。
24 转引自白吉庵:《略论章士钊》,《历史教学》1986年第2期。
25 章士钊:《慨言》,《甲寅》周刊第1卷16号,1925年10月。原文写作并发表于民国元年八月、章氏主编之《民立报》。
26 鲁迅:《无花的蔷薇之二》,《鲁迅全集》第3卷,第279页。
27 鲁迅:《再来一次》,《鲁迅全集》第3卷,第314—319页。
28 鲁迅:《热风·随感录三十五》,《鲁迅全集》第1卷,第322页。
29 鲁迅:《五猖会》,《鲁迅全集》第2卷,第273页。
30 鲁迅:《为半农题记〈何典〉后,作》,《鲁迅全集》第3卷,第322页。
31 同上,第322—323页。
32 鲁迅:《〈何典〉题记》,《鲁迅全集》第7卷,第308页。
33 1926年6月2日,也是在东壁下,鲁迅为韦丛芜所译的陀思妥耶夫斯基《穷人》的译本写作了《〈穷人〉小引》,收入《集外集》,参见《鲁迅全集》第7卷,第105—110页。
34 鲁迅:《无常》,《鲁迅全集》第2卷,第277、282页。
35 参见木山英雄:《〈野草〉主体构建的逻辑及其方法—鲁迅的诗与哲学的时代》,赵京华编译:《文学复古与文学革命—木山英雄中国现代文学思想论集》,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,第1—69页。
36 中井政喜:《论鲁迅〈离婚〉中的民众观—兼谈有岛武郎〈该隐的末裔〉》,《日本研究》2012年第1期。
37 鲁迅:《记念刘和珍君》,《鲁迅全集》第3卷,第293—294页。
38 鲁迅:《无花的蔷薇之二》,同上书,第279页。
39 鲁迅:《凡有艺术品》,王世家、止庵编:《鲁迅著译编年全集》第7卷,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,第262页。文末注“译自《为有志于文学的人们》”。
40 鲁迅、许广平:《鲁迅景宋通信集:〈两地书〉的原信》,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,第117页。
41 鲁迅:《呐喊·自序》,《鲁迅全集》第1卷,第437页。
42 鲁迅:《凡有艺术品》,《鲁迅著译编年全集》第7卷,第262页。
43 参见韩瑞《图像的来世:关于“病夫”刻板印象的中西传译》相关章节,栾志超译,生活·读书·新知三联书店2020年版;石川祯浩《中国近代历史的表与里》的第一、二部分,袁广泉译,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。
44 鲁迅:《朝花夕拾·琐记》,《鲁迅全集》第2卷,第307页。
45 鲁迅:《中国地质略论》,《鲁迅全集》第8卷,第5页。
46 有关晚清知识界对于帝国主义的认识和态度,参见汪晖《世纪的诞生:中国革命与政治的逻辑》相关章节,生活·读书·新知三联书店2020年版。
47 杨天石:《〈中国地质略论〉的写作与中国近代史上的护矿斗争》,鲁迅研究资料编辑部编:《鲁迅研究资料》第1辑,文物出版社1976年版,第307页。
48 周楠本:《〈中国矿产志〉版本资料》,《鲁迅研究月刊》2012年第5期。
49 鲁迅、许广平:《鲁迅景宋通信集:〈两地书〉的原信》,第154—155页。
50 许广平去信说到广州的中山生日纪念活动,鲁迅回信就说:“中山生日的情形……即如这里,竟没有这样有生气的盛会,只有和尚自做水陆道场,男男女女上庙拜佛,真令人看得索然气尽。”见鲁迅、许广平:《鲁迅景宋通信集:〈两地书〉的原信》,第233页。
51 参见龙永干:《〈铸剑〉创作时间考释及其他》,《鲁迅研究月刊》2012年第7期。我认为龙文对《铸剑》,即《眉间尺》写作于1926年10月的考据论证较为合理。
52 参见刘彬:《“腊叶”的回眸—重读鲁迅〈朝花夕拾〉》,《文艺研究》2020年第1期。
53 丸山升:《鲁迅·革命·历史—丸山升现代中国文学论集》,王俊文译,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,第34页。
54 参见鲁迅博物馆、鲁迅研究室编:《鲁迅年谱》(一),“八月十五日”条注释五,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,第227页。
55 鲁迅:《哀范君三章》,《鲁迅全集》第7卷,第449页。
56 如“从此我总觉得这范爱农离奇,而且很可恶。天下可恶的人,当初以为是满人,这时才知道还在其次;第一倒是范爱农。中国不革命则已,要革命,首先就必须将范爱农除去。”(鲁迅:《范爱农》,《鲁迅全集》第2卷,第322页。)
57 文物出版社编:《鲁迅致增田涉书信选》,文物出版社1975年版,第149页。“某氏集”即指“鲁迅集”。
58 汪晖:《声之善恶:鲁迅〈破恶声论〉〈呐喊·自序〉讲稿》,生活·读书·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版,第134页。
59 鲁迅、许广平:《鲁迅景宋通信集:〈两地书〉的原信》,第21—22页。
60 伊藤虎丸:《鲁迅与终末论:近代现实主义的成立》,李冬木译,生活·读书·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版,第172页。
61 鲁迅:《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》,《鲁迅全集》第6卷,第565页。
62 关于鲁迅与章太炎交往更详细的内容,参见章念驰:《章太炎与鲁迅》,章念驰编:《章太炎生平与学术》(下),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,第563—625页。
63 林少阳:《鼎革以文—清季革命与章太炎“复古”的新文化运动》,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,第377页。
64 鲁迅:《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》,《鲁迅全集》第6卷,第566页。